■核心提示
今年是西藏自治區(qū)成立60周年,在這片綻放新生的雪域高原上,有一份來自中原大地的深厚情誼。河南與西藏,從中原腹地到世界屋脊,一場跨越山河的雙向奔赴正在書寫:從點亮萬家燈火的“電力天路”到田間地頭傳授技術的農業(yè)專家,從助力高原重大工程的中原盾構到20余年接力支教的青年力量……這份綿延不斷的豫藏情緣,正是全國支援西藏、共同譜寫中國式現(xiàn)代化的絢麗雪域篇章的生動寫照。本報特推出一組報道,記錄這段跨越千山萬水、情系世界屋脊、傳遞深情厚誼的協(xié)作實踐。
世界海拔最高 河南承建拉薩換流站擴建工程全面竣工
“天路”送電照萬家
□本報記者 宋敏
初秋的青藏高原,清風送爽。拉薩的大街小巷披紅掛彩,處處洋溢著慶祝西藏自治區(qū)成立60周年的喜悅氛圍。
這份喜悅,同樣涌動在拉薩±400千伏換流站的每一個角落。距離拉薩市區(qū)一個半小時車程,就抵達首條通往西藏的“電力天路”——青藏直流聯(lián)網(wǎng)工程的受端站。值此慶?;顒又H,該站傳來重大喜訊:8月20日,由國網(wǎng)河南省電力公司承建的拉薩±400千伏換流站擴建工程(以下簡稱“拉薩擴工程”)全面竣工,為下一步啟動直流站系統(tǒng)帶電調試、9月底投入運行奠定堅實基礎。
“一年多以來,我們全力應對雪域高原高寒缺氧、技術復雜、生態(tài)脆弱等多重考驗,安全優(yōu)質全面完成土建施工、電氣安裝等既定建設任務,為這項西藏重大基礎設施工程作出了豫電貢獻,為西藏同胞獻上了中原人民的情誼。”拉薩擴工程施工項目部經理黃文藝說。
西藏水力發(fā)電等資源豐富,青海光熱發(fā)電稟賦優(yōu)越。為進一步提升青藏直流聯(lián)網(wǎng)工程電力輸送容量,滿足西藏高質量發(fā)展快速增長的用電需求,2024年5月,作為青藏直流聯(lián)網(wǎng)工程二期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,拉薩擴工程開工建設。該工程投運后,青藏直流輸電功率將由60萬千瓦擴充至120萬千瓦,實現(xiàn)西藏、青海兩地電力互濟能力翻一番。
綜合考慮安全、技術、生態(tài)、經濟等因素,拉薩擴工程創(chuàng)新采用雙極各增加一組并聯(lián)換流閥組的方式進行擴建,共計原地新增換流變6臺、換流閥2組,新建220千伏線路間隔2個,更換220千伏斷路器2臺,新增改造直流場斷路器4臺。
與常規(guī)換流站相比,拉薩擴工程有哪些亮點?“可以用‘一個最高、兩個首次’來概括,即世界海拔最高的換流站,國內首次實施換流站擴建施工、首次采用單極雙閥廳并聯(lián)接線結構進行換流站擴建改造。”拉薩擴工程施工項目部副經理張勇超介紹。
記者現(xiàn)場實測發(fā)現(xiàn),該工程最高海拔達3850米,且依山而建、地形崎嶇,在“世界屋脊”挑戰(zhàn)電網(wǎng)建設極限,難度巨大。拉薩擴工程施工項目部安全總監(jiān)侯炳濤說:“高原缺氧、極端低溫、晝夜溫差大、紫外線強烈,每一刻都是對體力和意志的考驗。但大家歇一歇、吸一會兒氧,繼續(xù)干。身上被紫外線曬脫皮,紅一塊兒、白一塊兒,就當是高原贈送的‘勛章’。”
1999年出生的許昌姑娘趙皓菥在項目施工部擔任電氣調試員,3個月前,她初到拉薩時因高原反應導致整夜失眠,枕頭邊總放著氧氣瓶。如今在交流場調試時,纖細的手指熟練地在端子排間翻飛,付出的汗水結晶成零差錯、零失誤運行的電網(wǎng)設備。“拉薩擴工程基本完成了,我覺得非常自豪。將來西藏亮起的燈光里,也有我的一份力量。”這朵“格桑小花”望著山腳下的藏族村莊說。
河南送變電建設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說,下一步,施工人員將協(xié)同做好拉薩擴工程帶電調試、消缺整改等工作,保障工程按期投運、早日發(fā)揮效益。除了拉薩擴工程,500千伏川藏聯(lián)網(wǎng)工程、500千伏藏中聯(lián)網(wǎng)工程等眾多高原民心工程中,也都閃耀著河南力量,凝聚著河南建設者的智慧汗水,它們將不斷提高西藏電網(wǎng)供電和清潔能源外送能力,將西藏資源優(yōu)勢轉化為經濟優(yōu)勢。
專家“定制課”送到草莓園
豫藏協(xié)作結出“甜蜜果”
□本報三農全媒體中心記者 魏靜敏
林芝市巴宜區(qū)更章鄉(xiāng)久巴村地處尼洋河畔,是遠近聞名的草莓村。
8月20日,村里的嘎瑪四季草莓園一派忙碌,林芝仙草生態(tài)農牧科技公司負責人張興文指著20畝新起的田壟告訴記者:“這就鋪滴灌帶,明后天就能定植,今年三個基地連高架在內要種80畝草莓,一切準備工作即將就緒。”
張興文的這份“踏實”,來自一場跨越三千公里的技術“精準滴灌”培訓課。今年7月28日,中國農業(yè)科學院鄭州果樹研究所草莓專家周厚成和果品質量安全專家謝漢忠,來到林芝市為當?shù)夭葺N植戶送上“定制課”。從適配高原的“中莓藏悅”“中莓香玉”等新品種的特性,到高效無土栽培、水肥一體化管理技術,再到硫黃熏蒸防治白粉病的綠色方案,專家們直擊高原草莓種植痛點,把“致富經”講到了農戶心坎里。
“專家的課聽得心里亮堂!新品種特性、管護新技術都摸得門兒清,種草莓更有底氣了!”久巴村種植戶扎西話語里滿是對豐收的憧憬。這個移民搬遷村的28戶村民,10年來靠著村里的56個草莓大棚增收。在周厚成團隊幫扶下,這里的草莓畝效益最高達8萬元,成了第七批全國“一村一品示范村鎮(zhèn)”,“草莓村”的名號越叫越響。
時間回溯至2015年,作為中央組織部第16批博士服務團成員,周厚成離開老家河南來到林芝,牽線豫藏果樹產業(yè)協(xié)作。一年時間,通過“傳幫帶”培養(yǎng)本地技術骨干,讓新品種、新技術、新模式在高原“安家落戶”,使科學種植理念在田間地頭落地生根。
技術賦能不僅富了農戶,更催生出當?shù)剞r業(yè)企業(yè)的快速成長。2015年成立的林芝仙草生態(tài)農牧科技公司,依托中國農業(yè)科學院鄭州果樹研究所、西藏農牧學院等技術支撐,建成國家級“星創(chuàng)天地”和自治區(qū)級眾創(chuàng)空間,80余座溫室大棚構建起從種植到銷售的水果全產業(yè)鏈。截至2024年,公司累計帶動就業(yè)超2200人,孵化企業(yè)57家,2023年選送的草莓還摘得全國優(yōu)質草莓大賽金獎。
“高架定植已啟動,地栽20畝即將跟進,今年既要種得好,更要賣得好。”該公司技術員王旭東忙著規(guī)劃新藍圖介紹,“我們正引進‘中莓’系列新品種,完善銷售網(wǎng)絡,還要在嘎瑪農場試點可升降懸掛式空中草莓種植,融合旅游拓寬增收路。”
十年深耕,從品種改良到產業(yè)升級,從技術輸入到人才培育,豫藏協(xié)作的“智力活水”持續(xù)滋養(yǎng)雪域這片神奇的土地。如今,高原草莓不僅成了農戶的“甜蜜果實”,更成為鄉(xiāng)村振興的“新引擎”,在海拔3000米的土地上,結出了民族團結與共同富裕的豐碩果實。
鄭大支教團西藏服務隊接力支教22年
用青春點亮高原星火
□本報記者 樊雪婧 實習生 李承洋
“老師,學習真的有用嗎?”8月21日,西藏昌都市第三高級中學高二年級教室里,剛剛下課的政治課支教老師李澤榮被學生們“堵”在門口,一連串的問題中,好奇和渴望藏都藏不住。
李澤榮是鄭州大學第23屆研究生支教團西藏服務隊隊長。一個月前,服務隊5名隊員趕赴西藏,來到昌都市第三高級中學服務支教。“一進教室,都是渴望知識的目光。”李澤榮說,雖然剛剛開學,只上了短短四天課,但下課被圍住答題已成了常態(tài)。“大多是問不懂的題目,也有好奇大學生活或者未來該如何選擇職業(yè)的。”
其中一名藏族學生的轉變讓李澤榮印象深刻。這名學生在回家養(yǎng)牛和考大學之間猶豫不決,最終在他的建議下,決定報考商學專業(yè),通過學習與現(xiàn)代商業(yè)接軌。
面對學生們的“十萬個為什么”,李澤榮和隊員們傾囊相授。“支教不僅是傳授知識,更要點燃夢想、樹立志向。”
而在半個月前,隊員們還被高原反應困擾,有人頭暈,有人一天要流好幾次鼻血。“大家相互打氣,邊吸氧邊備課,沒一個人說后悔!”李澤榮說,尤其是感受到學生們的需要和當?shù)厝藢χЫ汤蠋煹淖鹬?,這點苦根本不算什么。
剛到昌都時,街邊買東西被認出是支教老師,老板脫口而出“鄭州大學”并豎起大拇指,李澤榮和隊員們心底滿是自豪。
這樣的尊重,來自一段跨越二十二載春秋的深情奔赴與無悔堅守。自2003年以來,鄭州大學已組織100余名志愿者先后赴西藏林芝、昌都多地開展支教等教育扶貧工作,累計教授學生8000余人。多位志愿者在畢業(yè)后選擇留在西藏,參與并見證西藏的發(fā)展。鄭州大學第17屆研究生支教團西藏服務隊隊員王帥銘便是其中之一。兩年前,王帥銘以優(yōu)異的成績從鄭州大學取得憲法與行政法學碩士學位,卻放棄高薪工作,申請赴藏工作。
一路在中原長大求學,為何鐘情于西藏?王帥銘的堅持,源自2019年那次西藏支教經歷。
那時,王帥銘加入鄭州大學研究生支教團西藏服務隊,擔任西藏農牧學院動物科學學院的學生輔導員。面對200余名來自藏族、漢族、納西族等不同民族的學生,王帥銘犯了難。
“那就從良友做起吧!”他抱著“既當學生的朋友又當輔導員”的心態(tài),首創(chuàng)“青年驛棧”項目,從緊張的辦公場地中騰出一個供心靈棲居的小窩。在這里,學生們敞開了心扉,他卻不是聊完就交差,而是用心記錄下每名學生的特點,量身定制激勵方法。
在他的鼓勵下,許多原本迷茫的藏族學生找到了動力和方向。在一期工作收尾后,2019級學生中涌現(xiàn)出40余件好人好事,獲得70余項校級集體、個人榮譽。
青春因扎根而綻放,奉獻因堅守而閃耀。一代代鄭大“志愿紅”接力前行,他們全身心投入支教事業(yè),在世界屋脊傳播知識與希望,在擔當中綻放青春的光芒。
不斷刷新中國隧道施工紀錄
河南盾構閃耀雪域高原
由中鐵裝備自主研制的國產首臺高原高寒大直徑硬巖掘進機“雪域先鋒號”順利始發(fā)色季拉山隧道工程。受訪者供圖
□本報記者 尹江勇
海拔4700多米的色季拉山腳下,清澈的尼洋河水歡快地流淌而過。不遠處的色季拉山隧道深處,伴隨著“雪域先鋒號”硬巖掘進機刀盤轉動,這條“鋼鐵巨龍”快速掘進,用強勁的轟鳴,奏響如火如荼的高原建設交響樂。
近年來,從鐵路隧道到水利民生,中鐵工程裝備集團有限公司(以下簡稱“中鐵裝備”)研制的一臺臺硬巖掘進機挺進雪域高原,在諸多重要工程項目中發(fā)揮了核心作用,有力支持了西藏基礎設施高質量建設。2021年9月14日,由中鐵裝備自主研制的國產首臺高原高寒大直徑硬巖掘進機“雪域先鋒號”順利始發(fā),這也是世界首臺雙結構硬巖掘進機,標志著我國高原高寒地區(qū)長大隧道智能化施工邁入了新階段。
“色季拉山隧道是我國在建最長的鐵路隧道,全長38公里,隧道進口段總長約20公里,最大埋深1696米,屬于大埋深超長隧道,地質條件極為復雜。”8月21日,工程項目相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,施工中要面臨12條斷層帶、高烈度地震、高地溫以及硬巖強度高達196兆帕等諸多難題,這些都成了建設者面前的“攔路虎”。
為此,該項目采用中鐵裝備的兩臺硬巖掘進機進行施工,分別為“雪域先鋒號”和“忠誠擔當號”。“這兩臺掘進機開挖直徑均為10.33米,整機總長245米,主要承擔左、右線正洞的施工任務。”這位負責人說,截至目前,兩臺硬巖掘進機總掘進里程已超30千米。
針對色季拉山隧道的復雜地質情況,中鐵裝備設計團隊在傳統(tǒng)敞開式TBM的基礎上,增加了管片安裝、輔助推進、智能輔助駕駛等先進功能,研發(fā)出高原高寒大直徑雙結構TBM,建立了常規(guī)地質敞開支護和巖爆地質封閉支護的雙結構支護體系,解決了強巖爆地質中TBM施工防護能力差、風險高的技術難題,極大地提升了設備的安全性、適應性和可靠性。
“隨著高原鐵路建設的持續(xù)推進,中鐵裝備陸續(xù)研發(fā)生產了6臺大直徑硬巖掘進機,為國家重大戰(zhàn)略需求提供了高適應性、高智能化、高人性化的國產化裝備。”中鐵裝備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,這些硬巖掘進機不斷刷新中國隧道施工的紀錄。其中,“雪域先鋒號”TBM首發(fā)的前兩個月,就在巖爆、破碎不良地質條件下,創(chuàng)造了高原高海拔日進尺31.5米、月進尺613米的世界紀錄。
距離色季拉山隧道西南400公里的拉薩河上,被譽為“西藏三峽”的旁多引水工程建設正熱火朝天。由中鐵裝備研制的“拉薩旁多引水號”高原型雙護盾硬巖掘進機,于2024年10月10日始發(fā)投用,承擔了拉林隧洞主洞段13.4千米的掘進施工任務。截至目前,掘進進度已順利突破4300米大關。
中鐵裝備相關負責人表示,旁多引水工程被列為水利部2023年60項重大水利工程之一,同時也是西藏自治區(qū)“十四五”期間規(guī)劃建設的重點骨干水利工程。工程建成后,將為拉薩市中心城區(qū)提供優(yōu)質、穩(wěn)定、可靠的供水水源,同時也能向林周縣城區(qū)應急供水,有力保障拉薩市經濟社會和城市的健康可持續(xù)發(fā)展。中鐵裝備研制的“拉薩旁多引水號”TBM,將作為這項重大工程順利推進的核心力量,見證并書寫西藏水利建設歷程的重要篇章。
免責聲明:凡本網(wǎng)注明“來源:XXX(非駐馬店廣視網(wǎng)、駐馬店融媒、駐馬店網(wǎng)絡問政、掌上駐馬店、駐馬店頭條、駐馬店廣播電視臺)”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(wǎng)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,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原創(chuàng)版權請告知,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。凡是本網(wǎng)原創(chuàng)的作品,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,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:http://505879.com/showinfo-263-362854-0.html,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