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常生活,鹽幾乎存在于每一道家常菜中,攝入過量不僅會悄悄損傷心血管,還會增加患脂肪肝和肝癌的風險。
然而,許多人吃飯時往往覺得“味道不夠”,還會額外加鹽。長此以往,口味會越來越重,攝入超標。
減少鹽的攝入或可降低脂肪肝、肝癌風險
2025年6月,一項研究發(fā)現(xiàn):減少食物中的鹽分有助于保護肝臟。經常在食物中鹽攝入超標的人,患脂肪肝、肝硬化甚至肝癌的風險會大大增加。
研究人員分析了近50萬參與者,追蹤他們13年的飲食習慣。根據參與者“日常是否在食物中額外添加鹽(不包括烹飪用鹽)”的頻率分為四組:很少添加鹽、偶爾添加鹽、經常添加鹽、總是添加鹽。
結果發(fā)現(xiàn),與很少添加鹽的人相比,偶爾添加鹽、經常添加鹽和總是添加鹽的人,患脂肪肝的風險分別增加了8%、22%和40%。對于肝硬化和肝癌,也有類似的結果。
這說明額外在食物中添加鹽的頻率越高,患脂肪肝、肝硬化和肝癌的風險就越大。研究強調,減少鹽的攝入對預防肝病非常重要,建議盡量減少加鹽以保護肝臟健康。
此外,一項涉及195個國家地區(qū)因飲食結構造成的死亡率、疾病負擔的調查研究指出,在食物中添加鹽的頻率越高,過早死亡的風險越高,預期壽命越短。
高鹽飲食正在悄悄毀掉身體器官
■ 心臟:高鹽加重心臟負擔
鈉攝入過多,會導致體內水分滯留,血容量增加,血壓升高,加重心臟負擔,容易得心血管疾病。
■ 腎臟:高鹽增加腎臟負擔
攝入過量鹽分,會導致體內水鈉潴留,多余的鈉離子最后都要從腎臟排出,增加腎臟的負擔。
■ 胃:高鹽增加胃癌風險
鹽攝入量還與胃癌風險存在正相關性,因為高濃度的鈉會使胃黏膜變得稀薄而失去保護功能,增加胃癌風險。
■ 骨骼:高鹽加速鈣的流失
鈉離子有“多吃多排”的特點,吃進了鈉就會促進腎臟排出鈉,排尿的同時鈣質也會流失一部分,增加骨質疏松癥(骨密度下降)的風險。
■大腦:高鹽損害大腦認知
高鹽飲食會損害血管內皮功能,影響腦部供血,導致認知功能下降。
輕松控鹽記住這8個小竅門
■ 做飯使用限鹽勺
炒菜時,一個人建議用2克鹽勺取鹽,一頓飯一勺,一天2~3勺。
△某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2克控鹽勺
■ 善用調料替代食鹽
通過不同味道的調節(jié)來減少對咸味的依賴,如在烹制菜肴時放少許醋替代鹽;
在菜里適量放點辣椒、花椒、蔥、姜、蒜等香辛料熗鍋提味;
鮮蘑菇、香菇、紫菜等本身帶有鮮味,烹調時可不放鹽;
自帶酸味的檸檬汁、番茄汁也可增加風味。
■ 快出鍋時再放鹽
除了腌制肉類時需要提前先放一點鹽,其他情況下只需出鍋前加鹽就行。這樣鹽僅附在食物表面,可以減少食鹽的攝入量,舌頭同樣可以感覺到咸味。
用低鈉鹽替代普通鹽
低鈉鹽是一種減少鈉含量的食鹽替代品,可以在保證口感的同時減少鈉的攝入。但腎功能不全和高鉀血癥的患者應慎用低鈉鹽。
注意隱形鹽的攝入
許多加工食品中含有較高的鹽分,如腌制品、熟食和一些調料等。在購買食品時,應關注食品標簽上的鈉含量,避免攝入過多的隱形鹽。
減少外出用餐次數
曾有調查發(fā)現(xiàn),外出用餐時,一個人每餐的鈉攝入量就已經超過了全天推薦攝入量。建議在外就餐時,主動要求餐館少放鹽,盡量選擇低鹽菜品。
此外,點外賣也容易造成鹽超標,建議少吃。
循序漸進逐步減鹽
限鹽要循序漸進,不要一下子減得太猛,否則會影響食欲。可以逐漸減少鹽的用量,讓味蕾慢慢適應。
學會看營養(yǎng)成分表
買包裝食品時閱讀營養(yǎng)標簽,營養(yǎng)標簽中的鈉就代表鹽,1克鈉相當于2.54克鹽。盡可能選擇選購鈉含量較低的,或者具有“低鹽”“少鹽”或“無鹽”標識的食品。
免責聲明: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XXX(非駐馬店廣視網、駐馬店融媒、駐馬店網絡問政、掌上駐馬店、駐馬店頭條、駐馬店廣播電視臺)”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,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原創(chuàng)版權請告知,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。凡是本網原創(chuàng)的作品,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,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:http://505879.com/showinfo-108-359727-0.html,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