非物質文化遺產(chǎn)是人類智慧的結晶,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、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(tǒng)文化表現(xiàn)形式。曲轉悠揚的絲弦道、口感醇厚的豫坡酒、匠心獨運的核桃雕花工藝、面香四溢的老查記大饅頭、花樣精美的天中剪紙……這些多姿多彩的天中非物質文化遺產(chǎn),豐富了群眾對美好生活的精神體驗。
為充分展示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(chǎn)保護成果,特別推出“天中非遺”系列線上展播,將我市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(chǎn)資源在云端分享,今天為大家介紹的是省級非遺項目——西平武驢。
省級非遺項目
【西平武驢】
武驢藝術簡介
西平武驢起源于東漢時期,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,是一種由勞動人民創(chuàng)造的民間舞蹈藝術。每年元宵節(jié)期間,表演者頭戴竹編驢頭,身穿布制驢衣,手持木棍模擬驢的前腿,在趕驢人和騎驢人的配合下進行生動表演。由于道具對演員的約束較小,演出中可自由奔騰跳躍,扭擺撒歡,甚至狂舞昂奮呈現(xiàn)威武之狀,因此群眾稱之為“武驢”。
藝術特色
武驢表演形式多樣,風格粗獷豪放、詼諧風趣,有“單武驢”“雙武驢”和“拉犟驢”等。“單武驢”由一個演員裝扮演出,“雙武驢”也叫“雙頭驢”,演出時由兩個演員配合。武驢表演一般分為三個部分:一是趕驢人先炸幾個響鞭,趕驢上場,驢翻滾嘶鳴,撒歡狂舞,趕驢人開始馴驢;二是馴驢路上遇到的大妮因疲憊而雇驢騎行,加入逗樂的情節(jié);三是縣官私訪時雇驢騎行,趕驢人通過數(shù)板的形式對“清官”與“糊涂官”進行褒貶。
“武驢”表演時,主要用大鐃、大镲、大鼓、小鑼、小鈸等樂器進行打擊樂伴奏,表演中加有騎驢情節(jié)時,多配以道白、數(shù)板,加入戲劇唱段時需用管弦樂伴奏。其曲牌有《花十繞》《老驢思駒》《老虎碰籠》等,另有道白、數(shù)板多種。
文化寄托
武驢風格獨特,形象逼真,造型簡潔明快,表演風趣詼諧,深受群眾喜愛。它不僅是重要的民間藝術,也寄寓著人們熱愛生活、昂揚奔放、化兇驅邪、祈佑平安的情感,承載著勞動人民的生活智慧和文化記憶。
2015年,西平武驢入選第四批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(chǎn)代表性項目名錄。
省級非遺項目【西平武驢】
傳承簡介
作為勞動人民創(chuàng)造的民間舞蹈藝術,西平武驢主要流傳于西平縣蘆廟鄉(xiāng)和楊莊鄉(xiāng)一帶。該項目目前已有市級代表性傳承人,但近年來因傳承人健康問題面臨傳承困境。為保護這一傳統(tǒng)藝術,當?shù)胤e極采取保護措施推進傳承工作:2021年,蘆廟鄉(xiāng)一位熱愛武驢表演的村民接過傳承接力棒,相關部門為其配備了專業(yè)表演器材,確保這項民間藝術得以延續(xù)和發(fā)展。
免責聲明:凡本網(wǎng)注明“來源:XXX(非駐馬店廣視網(wǎng)、駐馬店融媒、駐馬店網(wǎng)絡問政、掌上駐馬店、駐馬店頭條、駐馬店廣播電視臺)”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(wǎng)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,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原創(chuàng)版權請告知,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。凡是本網(wǎng)原創(chuàng)的作品,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,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:http://505879.com/showinfo-886-362845-0.html,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。